学习指南
当前位置:首页 - 弟子规读书会课程复讲
 
 
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38集课程复讲

华红霞学长

  
    一、学习提纲
    1、生活中如何落实“待婢仆,身贵端。虽贵端。慈而宽”;
    2、以理服人与以势服人的区别是什么;
    3、生活落实《弟子规》就是处好人际关系(泛爱众);
    4、《弟子规》整本教诲是以什么字贯穿?如何理解;
    5、中国最重要的两股精神是什么?两者的关系是什么? 
    6、为什么李炳南老师要求净空老教授学习要遵守三个条件?  

    二、学习报告
    1、生活中如何落实“待婢仆,身贵端。虽贵端。慈而宽。”
    “虽贵端。慈而宽。” “贵”,绝对不是有地位而已,而是指在这个地位的背后一个更重要的实质,就是本分。当我们愈有这个地位,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就愈重,我们更要战战兢兢,时时去体会下属、人民的需要,这样才不会辜负这个地位,而当我们时时有这样存心,才能真正契入富贵的真义。人敬者贵,当所有的人都打从心里尊敬你,这才是真正的贵人。
   汉朝有个读书人叫刘宽,他很有雅量。有一次他的仆人不小心将热茶洒在他的朝服上,而朝服是上早朝要穿的。刘宽不但没有责怪他,反而第一个反应是说:你的手有没有烫到?当一个人有这样的德行,他的家庭会非常和乐,人民也会非常效法他的德行,会影响整个朝廷,影响整个民心。 
    所以,对于仆人、员工,我们应该给予爱护,同时也要好好的教育他们,当他们有这些正确的思想观念以后,他们的人生一定会转变、家庭一定会有很好的发展。对于房客,我们不要只建立在钱的基础上,要相互关心、问候,当我们肯伸出这样的关怀,就可以落实圣贤教导的“四海之内皆兄弟也”。当我们有这样雅量,往后走到各地,相信会有很多的人把我们兄弟,当家人一样的看待。 

    2、以理服人与以势服人的区别是什么。
   “势服人,心不然,理服人,方无言”,假如我们是用权势、用地位去压别人,虽然表面对我们毕恭毕敬,但他的心会不服气,可能鞠躬完离开他的视线后,就变一个脸、就开始数落我们骂我们。当然,出现这种情况,我们应该好好反省自己,这样的尊重是虚华的、浮面的,而不是发自内心的。
    有一个小朋友说:妈妈打我都忘记了,但是爸爸打我,每次都记得很清楚。同样是处罚,为什么差这么多?原因在于用心不同。妈妈打他,是爱护他、是管教他,所以打完后他心里也明白自己错了,反而会去改正;但是爸爸打他,出发点不见得是要教育他,有可能是脾气一来打他一顿,所以他的心里很不服气,每次都记得很清楚。所以,我们用什么态度对待别人,他接收得一清二楚,所以要“理服人,方无言”。 
  家庭如是,工作、企业之中亦如是,应该遵循着道理,理服人,方无言,要用平等,才能让人心平和;要用关怀、要用爱敬,才能让整个团体气氛愈来愈祥和,愈来愈和善。

    3、生活落实《弟子规》就是处好人际关系(泛爱众)。 
   “泛爱众”用现在的名词叫做人际关系学,如何把人际关系处好?就是要落实《弟子规.泛爱众》的教诲。一个人能爱护众人,必然是从孝悌的基础开始扎根,必然是从家庭开始,学习对人的关怀、对人的付出。孔夫子在《论语》中提到“孝弟也者,其为人之本与”,所有人际关系的能力必然都是从家庭出发,一个人人格的建立关键还是在家庭之中,所以我们为人父母一定要很谨慎,因为家庭的教育是天天都在潜移默化。 
我们可以把人与人的关系处理整理成一个“让”字。
    一是礼让。“让则有余,争则不足”,人与人相处要能够礼让,礼让是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离。当我们遇到一位很有礼貌的朋友,我们的感受一定是很舒服、很欢喜,纵使是再亲的人,或是夫妻、或是父子,也应该以礼相待,不能因为太亲了,都不尊重。当一个人从小懂得以礼相待,他就会成为一个懂分寸的人,成为一个有分寸的人,所以学礼重要。
    二是忍让。“忍”字,一个心、一把刀,这是会意字,代表忍的功夫要达到人家拿刀放在你的胸口,你也要不为所动的境界。这个刀比喻人锋利的言词,别人给我们讥讽、毁谤,也要能够忍得下来,我们要明白这些情绪的反应都只是暂时的,不要跟他计较,应该给予包容的态度。“以恕己之心恕人,则全交;以责人之心责己,则寡过”,其实很多的态度一念转过来,可能就从地狱到天堂,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。所以忍让当中最重要,要有一个宽恕的心。 
    子贡曾经问夫子,有没有哪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。夫子就举出了这个“恕”,其实恕跟仁爱的仁意思完全兼容。恕者如其心,就是处处从他的角度去设想,自然很多冲突就解开了。所以当一个人懂得忍让,就可以在无形当中化干戈怒气于无形。这一忍,忍出了自己的德行,也忍出了对方的惭愧,而且更保持了彼此的关系。 
    三是谦让。当我们懂得谦虚,别人就如沐春风;相反,当我们有钱、有才华,就得意洋洋,那这一股傲气就会让身旁的亲友觉得很有压力。谦让,能够替他人留余地,让人家好受,不让人家感觉矮你一截。同时当我们谦卑就可以赢得很多长者给我们提携、给我们指导,所以这个“谦”益处很多。《易经》说“谦卦六爻皆吉”,当我们处处韬光养晦,处处给人家余地,慢慢的就变成一个时时能替人设想的人。
    当我们从小就告诉孩子礼让,他会成为一个有分寸的人;告诉忍让,他就可以与人相处一团和气,不发生冲突;教他谦让,他就时时谦卑,懂得替人家着想,替人家留余地。

    4、《弟子规》整本教诲是以什么字贯穿?如何理解;
    《弟子规》整本教诲是以“礼“贯穿,对父母恭敬就是“入则孝”,是礼;对兄弟友爱、尊敬长辈就是“出则弟”,是礼;“谨”部分,对物品爱惜、用物有定位、不糟蹋食物,是用礼貌的态度对待食物,是礼;言语中对人有礼貌,说话有信,也是礼。 “泛爱众”也是礼貌的态度;“亲仁、余力学文”中,对于仁德、对于老师一定要以礼相待,对学问要恭敬对待。所谓“一分诚敬,得一分利益;十分诚敬,得十分利益”,礼的本质就是恭敬之心,而恭敬心就是我们的本善,就是我们的真心。

    5、中国最重要的两股精神是什么?两者的关系是什么?
    中国最重要的两股精神就是孝道跟师道,而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之上,所谓“夫孝,德之本也”,道德的根本在孝,会孝顺父母的人,他一定希望成就自己,扬名于后世,以显父母,所以他对师长一定也会非常恭敬。之前也提过亲师合作,父母跟老师密切配合,就能够把孩子教得很好。
    那现在亲师配合还需要更进一步,一来家长认知家庭教育重要性不足,觉得教孩子是老师的事,又由于比较溺爱小孩,所以在学校一发生什么事情,直接找校长,就把事情搞得很复杂。而在学业当中是“一分诚敬,得一分利益”,当小孩看到父母动不动就可以去告老师,那他对老师不会尊敬。当老师不敢教,孩子就不可能会有德,不可能有孝,所以这是一个恶性循环。二来现在师道比较式微。为人师的也要反省反省,绝对不能去求小孩、家长都要非常尊重我们。
    师道的尊严必须靠家长教孩子,也必须靠老师自己演好的榜样,让人家尊敬。古代确实为人师者,都是安贫乐道,很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;同时家长也确确实实能抓住机会教孩子对老师恭敬,所以古代都有拜师之礼,虽然只是一个礼仪,三跪九叩,却已经把孩子学业的根基扎下去。

    6、为什么李炳南老师要求净空老教授学习要遵守三个条件?  
    中国的道统特别强调师承,什么是师承?这值得我们好好来了解。释净空教授到台中去跟李炳南老师学习时,李老师对他说:你要跟我学有三个条件,要遵守得了才能教。第一个只能听老师一个人讲;第二个所有要看的书、要接触的东西,都要老师同意才能看;第三个以前所学一概不承认。
    我们不要只看到这规定的严格,而要看到规定所带来往后的影响、往后的利益,这样我们就能够安下心来遵守:
    第一,只能听老师一个人讲。当我们还没有契入真实学问,就可能会在枝末中打转,接触的东西愈多,最后更摸不着头绪,一个老师一条路,两个老师两条路,三个老师三岔路,四个老师十字街头。所以李老师开出来的第一个条件,那是在保护学生的知见。“教之道,贵以专”,教跟学是一件事,所以学之道也要贵以专才行。  
    第二,所有的书要老师同意才能看,这是保护学生。
    第三,以前所学一概不承认。这个用意在哪?所谓半瓶醋响叮当,半吊子是最难学习。所以李老师要他全部放下,把心中的东西倒空,用一个虚心谦卑的态度来受教,这样才能学得好,所以这三个条件是很深远的意义。 
    净空老教授守了三个月后,内心非常高兴,就跑去跟老师说:老师,这三个月当中,我已经感受到,因为守了这三条,心愈来愈清净,而清净心能生智慧,能生觉照。所以他跟老师说:我不止要守五年,我要再加一倍,要守十年。
    同样,当我们跟着古圣先贤学习的时候,也一定要做到这三个条件,不能再看一大堆杂书,一定要遵循着老路子走,不然就可能“不听老人言,吃亏在眼前”。我们要找老师,要跟着老师好好学习,这个“跟”最重要的不是身体跟,而是心要跟,老师能教一句,我们就要去落实一句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012年11月27日

 
 
感恩学长的分享!
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
   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   

返回  

 
 

弟子规线装书

蔡礼旭老师主讲细讲弟子规  弟子规力行表在线测试  背诵弟子规联系考试测试题  

深圳弟子规公益网  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